博鱼体育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书写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篇章,推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显著成就,并且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先生发布成都市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情况。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成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历史性成绩。这些年来,我们与各位记者朋友一起见证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历史进程,你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了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壮丽成就。
非凡十年,成都实践。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国之大者”,沿着习亲自为成都量身擘画的美好蓝图砥砺前行,书写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都篇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特质越来越鲜明。
——这十年,习生态文明思想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深刻的思想启迪,彰显了实践新伟力。习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祖国大地、中华文化和人民之中。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举都江堰生态水利工程案例,阐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两次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举锦江水治理案例,阐明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基调,要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天府新区考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在郫都战旗村考察时嘱托,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这些都成为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习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治蓉兴蓉的各领域全过程,全市上下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色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十年成都实践,充分彰显了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
——这十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重大的政治嘱托,迈出了实践新步伐。从“首提地”到“示范区”,习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我们坚决扛起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政治责任,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颁布全国首部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市委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制定《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面构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支撑体系,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三个做优做强”,统筹推进空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以建圈强链理念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成势发展,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天蓝、水清、土净、无废的美丽蓉城。十年间,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图景更加亮丽,推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逐步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这十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交出了实践新答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定贯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先后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持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坚决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年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劣Ⅴ类变III类”的历史性跨越,锦江流域水治理得到习点赞;规划建设全球最大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全球最长的公园城市绿道,环城生态公园成为超级绿环,森林覆盖率40.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8%,创建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十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持续的生长动能,焕发了实践新生机。成都市坚定落实“三新一高”重大要求,围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总量从8000亿元跃升至1.99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7位,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2.9:30.7:66.4,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围绕创新驱动策源和创造提能增效,四川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迈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扎实推进,天府兴隆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超算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国之重器”拔节成长,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0余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00余家,市场主体达到332万户,人才总量攀升至587.6万;围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稳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自贸试验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十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轨道交通通车里程558公里,“5+1”区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至6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十年,智慧精细现代化治理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精明的善治模式,开拓了实践新路径。我们坚持推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约谈警示、资金扣缴、暗访暗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在全国率先全覆盖设立乡镇环保机构,不断巩固大环保格局;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落地落实河长制、“三线一单”、排污许可、生态补偿、生态赔偿、督察整改、“行刑”衔接等制度,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管制度改革,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870件、处罚金额6.75亿元;积极融入“智慧蓉城”建设,建立完善智慧生态环境、智慧工地、智慧水务等系统平台,建成大气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全1197个大气和208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的天空地一体环境监测体系,大力推广卫星遥感、走航观测、在线监测、电力监控等科技监测监控手段,7日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超92%,以“智”促“治”;创新构建“碳惠天府”机制,在全国上线“碳惠天府”碳普惠公益平台,率先在副省级城市中开展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试点,加快超大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创建,14个区(市)县、193个乡镇、5个村分别创国家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成功创建51所“环境友好型学校”、61个“绿色社区”和16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9个区(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建立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形成13余万名注册志愿者,150余支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各位记者朋友,下一步,成都将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今年夏天,成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峻的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全省范围内缺水少电、山火频发又遇突发地震,气候问题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热点。请问张军局长,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就在这个夏天,我们先后经历了高温、干旱、山火、山洪、地震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相信大家也都意识到、感受到,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主动对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六大体系,实现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降”目标,“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我们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一是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我们聚焦化石能源燃烧这一主要排放源头,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累计完成1876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展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成17个浅层地温能示范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约8600吨;积极发展绿色氢能,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3座、运营氢燃料公交车和物流车370辆;强化移动源管控,较国家规定时限提前2年供应国VI(B)标准车用汽油,截至2022年8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4.5万辆。通过以上措施,我市碳排放强度“十三五”期间累积降低21%,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2021年空气质量更是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好水平,黄龙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成效初显。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两轮“散乱污”经营主体专项整治,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56户;青白江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作为国企改革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另一方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淮州新城等6个主要承载地和龙泉汽车城等5个协同发展地,聚焦动力电池及储能、光伏、氢能、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服务六大领域,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1年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
三是积极创新低碳发展成都模式。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机制,推出专属绿色公益平台,已上线个低碳消费场景,参与用户数达45万,已开发“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7.5万吨,通过自主认购实施碳中和,促进减排量实现价值转换。深化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组建成都市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鼓励出口产品开展低碳产品和碳足迹认证,并将认证财政补贴纳入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创新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启动碳监测评估、“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国家级试点;强化金融科技支撑,四川天府新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揭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印发《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开展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
四是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全市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强化碳排放数据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2021年4家控排企业顺利完成首次履约清缴,开展23家省级重点企业和150家市级重点企业年度碳排放第三方核查,实现市区两级温室气体清单和能源平衡表常态编制。拓展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会议活动,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等国际组织,推动实施C40气候行动规划成都项目、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中国—瑞士低碳城市(成都)示范项目取得良好合作成果。
五是持续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消费,将每月5日设立为“绿色低碳出行日”,开展优惠乘坐公共交通活动;截止2022年上半年,全市85.3万辆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蓉e行”平台累计引导超58.5万人次主动停驶私家车;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商场13家、银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63家,评选绿色餐饮示范店198家。推行公共机构绿色办公,构建现代公物舱,推广使用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无纸化会议系统,开展“零碳”会议室认证,建立会议“碳中和”机制,年节约纸张约2.5亿张,政府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环保产品比重均超过90%。提高全民低碳环保意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效施行,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9%以上;成立全国首个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连续四年发布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推出《低碳成都100案例》,成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公园正式开园。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增强城市韧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攻坚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力争输出更多绿色低碳的成都经验。谢谢!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近年来成都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否请水务局详细介绍一下近年来成都市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治水工作中咱们做了哪些工作呢?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不移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牢记习对锦江水生态治理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良好水生态支撑目标,坚持“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理念,着力在管水、治水、护水上加力加劲,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提升至100%,较十年前增加28.9%,全面消除V类、劣V类断面。2020年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近20年来首次全年达到并持续保持在III类以上。成都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锦江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这十年,是成都治水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我们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和创新性的探索,让成都河湖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是系统实施河湖治理,不断擦亮公园城市示范区水环境底色。这十年我们不断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全市河湖空间面貌焕然一新。出台《成都市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成都市蓝线规划》,全面完成全市河湖划界,实施“清河、护岸、治水、保水”四项行动,治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种乱象,重拳打击非法采砂,河湖秩序显著改善。这十年我们深入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域环境随处可见。我们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实施413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43段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全面推进重拳治水、锦江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全市河湖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这十年我们大力实施水生态修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公园城市美景加快呈现。我们坚持治水、植绿、筑景系统结合,以水生态空间保护为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各类生态要素,有序实施锦江、沱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河湖水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严格取用水管理,留足河道生态基流,用好污水再生资源,充分保障河流生态用水。如今在成都的水边,青草依依,绿树成荫,鱼回来了,鸟回来了,人回来了,呈现出一片人水和谐的生动画面。
二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建立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这十年城市排水管网持续延伸,管网覆盖率不断提高。全市新改建市政排水管网12223公里,建成投运锦江截污干管,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管网空白区域。这十年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处理能效不断提升。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达518万吨/日,较十年前翻一番,出水水质明显提升;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540处,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设施覆盖率达94.7%;建成污水污泥处置规模3050吨/日,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25万吨/日,污水资源化利用稳步迈进。这十年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管网病害治理不断深化。全面普查绕城内排水管网7700公里,治理重大病害1300公里;全面普查绕城内8713个排水单元内部排水管网,完成治理5691个,拆除末端截污设施195处,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促进了排水系统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全面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系统高效的管水治水新格局。我们全面推行河长制,系统整合“九龙治水”力量。全面构建“三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组织体系,设置市、县、镇、村四级河长6849名,河道警长239名,聘管民间河长705名,全面实现市域内每条河流均有河长的目标,牵头构建岷江、沱江流域河长制联动机制,2018年5月以来,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25.5万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3.3万个,河长制责任体系与全民行动体系逐步完善。我们探索实践供排净治一体化管理,着力提升治水理水效能。运用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理念,推行投建管运一体化机制,建立全行业监管体系,打破多元、多级、碎片化管护格局,实现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集中统一运维和闭环管理。我们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夯实水务法律法规和执法监管体系。颁布《成都市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修订《成都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不断健全完善法规体系,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依法查处各类涉水违法案件772起,对涉水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动水生态治理保护,持续建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天府蓝网,打造幸福河湖,书写国家水网成都表达,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近年来,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绿道星罗棋布、城市街巷草绿花香……我们都能亲身感受到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否请公园城市局给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关注。“草树云山如锦绣”“窗含西岭千秋雪”,镌刻着成都大美天成的历史印记,寄寓着万千市民对公园城市的无限憧憬。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习提出“公园城市”理念的第五年,也是成都持续推进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第五年。在过去五年,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新增公园面积达6.5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3%。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筑城,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分级分类管控。整合优化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现有2类(国家公园、自然公园)6处,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0.5%。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园林资源纳入林长制工作统筹谋划,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均有人管,创新形成“林长制+法院”协作机制,今年上半年,四级林长累计巡林10万余次,发现并解决问题7000余个。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保护大熊猫旗舰物种为牵引,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全市记录高等植物4459种(含珙桐、红豆杉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兽类129种(含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熊猫基地现有圈养大熊猫237只,为全球最大人工繁育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其中15只为今年新生的熊猫宝宝,它们国庆前集体亮相后,受到海内外媒体和“猫粉”的广泛关注。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形态美城,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以“五绿润城”行动博鱼体育、“百个公园”示范工程为牵引,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推进天府绿道“结链成网”。累计建成绿道总里程已接近6000公里,植入文旅体及科技设施3500余个,累计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2700余条。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建成开放绿道景点26个,完成高标准农田4.63万亩。锦江公园一级绿道全线贯通,建成开放绿道景点23处。推进全域公园“均衡布局”。编制《成都市公园建设发展规范(2021-2035)》,建成蓉漂人才公园、芙蓉岛公园等示范项目,目前“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公园项目已建成88个,全市现有各类公园已达1514个。同时,着眼美化城市生态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完成“金角银边”场景营造108个,新建顺城社区微绿地、万象城小游园等“口袋公园”13个。推进城市绿化“增量提质”。统筹实施花卉氛围营造、主题植物雕塑设置,推进城市道路、重要节点、重要片区园林景观品质整体提升。推进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桥体、屋顶、墙面、阳台立体绿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新增绿地2250亩,新增立体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营造鲜花氛围110余万平方米。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业态兴城,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分片区召开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制定印发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力争在林业设施用地政策、集体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纪念林建设运营等方面取得改革成效。创新开发林草碳汇项目。引导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工程碳汇开发,成功开发龙泉山碳惠天府、碳中和林等项目。倡导公园城市幸福生活范式。积极响应市民亲近自然需求,发布绿道公园精品游览线条,创新开展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试点,首批划定22个阳光帐篷区供市民搭设帐篷。环城生态公园环线绿道骑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朝看日出、午赏美景、夜观星辰”成为网红打卡项目。
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两年以来,成都市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刚才张军局长提到了成都市的碳排放在全国同类城市当中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反过来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其实成都减碳面临一定挑战,因为意味着我们剩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减碳,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我简要介绍六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完善“双碳”政策制度体系。市级层面成立了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出台了《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了“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及政策措施,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8大专项方案正加快编制,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系统集成的“1+1+4+8”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二是优化空间结构,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科学的空间布局是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底层基础,通过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可以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用更少的能耗支撑更多的经济社会功能。重点推进TOD项目综合开发,同时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今年上半年开工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41个,建成20个,获批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减碳还要减少大拆大建,因为水泥、钢铁、建材生产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较高,成都市持续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今年上半年开工老旧院落改造项目436个,持续打造“金角银边”,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将我市民用建筑平均节能率要求提高到72%,今年上半年节能改造既有公共建筑28.7万平方米,全市有111个楼宇获得了全球绿色建筑LEED认证。
三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破解的重要命题。在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基础上,乘势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规模增长80%,动力电池及储能增长92%,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5%。同步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排放等招引前预评估制度,提前把好项目招引关;同时实施行业精细治理,推进8个重点园区、44个工业集群VOC专项整治。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都已成为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中心城区厨余(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期)、万兴环保发电厂(三期)、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今年上半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57%。
四是持续优化交通结构,加快建设高品质绿色运输体系。成都的碳排放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其减碳主要是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市民出行格局,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目前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558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今年上半年,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米范围内公交站优化配置,让公交和地铁的换乘更加无缝高效融合。加快打造绿色货运物流体系,稳步推进公水联运、铁水联运,建成成都国际铁路港多式联运项目,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今年上半年,成都国际班列预计开行量超2500列。全面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今年上半年,新增新能源汽车7.1万辆、保有量31.1万辆,居非限购城市第1。新建充电桩超2万个(累计建成超8万个),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超3700辆。
五是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能源生产端是减碳的主战场,着力强化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全力推进骨干电网“蓉耀工程”建设,全市电网安全负荷已提升至1650万千瓦,同时为了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彭州燃气调峰电站、大邑崇州抽水蓄能电站、团结水利枢纽等重大能源项目有序推进,电化学储能应用示范和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进展顺利。着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推进15个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节约是我国基本国策,成都市持续深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推动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六是持续完善支持机制,加快提升绿色低碳要素保障能力。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挂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实施科技治气领域科技研发项目“揭榜挂帅”,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氢能研发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今年上半年,7项技术工艺成功进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启动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发行全国首单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全国首批碳中和债,今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5836.2亿元,同比增长34.3%。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紧抓项目和政策落地落实,推动“双碳”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也请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继续支持成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谢谢大家!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发言人的精彩回答,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也可以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将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谢谢大家!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新闻发布会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法律顾问:四川昊通律师事务所。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2] [京ICP备05004340号-1]
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2年10月12日(星期三)15:30,在市级机关一办公区(锦悦西路2号)1A101会议室,召开“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是,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市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书写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成都篇章,推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显著成就,并且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先生发布成都市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情况。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向各位记者朋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成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所取得的历史性成绩。这些年来,我们与各位记者朋友一起见证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历史进程,你们也用自己的方式讲好了成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美丽中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壮丽成就。
非凡十年,成都实践。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牢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国之大者”,沿着习亲自为成都量身擘画的美好蓝图砥砺前行,书写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成都篇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特质越来越鲜明。
——这十年,习生态文明思想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深刻的思想启迪,彰显了实践新伟力。习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祖国大地、中华文化和人民之中。习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举都江堰生态水利工程案例,阐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两次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举锦江水治理案例,阐明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总基调,要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天府新区考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在郫都战旗村考察时嘱托,要在乡村振兴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这些都成为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把习生态文明思想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治蓉兴蓉的各领域全过程,全市上下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绿色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十年成都实践,充分彰显了习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
——这十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重大的政治嘱托,迈出了实践新步伐。从“首提地”到“示范区”,习亲自谋划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时代使命。我们坚决扛起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的政治责任,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颁布全国首部公园城市建设条例,市委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制定《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行动计划(2021—2025年)》,全面构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支撑体系,大力推动中心城区、城市新区、郊区新城“三个做优做强”,统筹推进空间、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四大结构”优化调整,以建圈强链理念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成势发展,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打造天蓝、水清、土净、无废的美丽蓉城。十年间,成都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图景更加亮丽,推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逐步从“规划图”变成“实景图”。
——这十年,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交出了实践新答卷。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定贯彻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先后成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持续深入打好锦城蓝天、蓉城碧水、天府净土等十大攻坚战,坚决抓好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十年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长至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由71.1%提升至100%,黄龙溪出境断面实现“劣Ⅴ类变III类”的历史性跨越,锦江流域水治理得到习点赞;规划建设全球最大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和全球最长的公园城市绿道,环城生态公园成为超级绿环,森林覆盖率40.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8%,创建天府锦城、锦江公园等10个国家级生态价值转化示范区和23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人民群众良好生态环境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这十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持续的生长动能,焕发了实践新生机。成都市坚定落实“三新一高”重大要求,围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总量从8000亿元跃升至1.99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7位,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2.9:30.7:66.4,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和8个千亿级产业能级不断提升,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围绕创新驱动策源和创造提能增效,四川天府新区综合实力迈入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扎实推进,天府兴隆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超算中心、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大批“国之重器”拔节成长,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00余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800余家,市场主体达到332万户,人才总量攀升至587.6万;围绕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稳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自贸试验区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十年间,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0.8%,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轨道交通通车里程558公里,“5+1”区域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高至60%,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十年,智慧精细现代化治理在成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最精明的善治模式,开拓了实践新路径。我们坚持推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约谈警示、资金扣缴、暗访暗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在全国率先全覆盖设立乡镇环保机构,不断巩固大环保格局;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出台《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落地落实河长制、“三线一单”、排污许可、生态补偿、生态赔偿、督察整改、“行刑”衔接等制度,全面完成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垂管制度改革,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870件、处罚金额6.75亿元;积极融入“智慧蓉城”建设,建立完善智慧生态环境、智慧工地、智慧水务等系统平台,建成大气院士(专家)工作站,健全1197个大气和208个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站的天空地一体环境监测体系,大力推广卫星遥感、走航观测、在线监测、电力监控等科技监测监控手段,7日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超92%,以“智”促“治”;创新构建“碳惠天府”机制,在全国上线“碳惠天府”碳普惠公益平台,率先在副省级城市中开展国家生态环境与健康试点,加快超大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博鱼体育,14个区(市)县、193个乡镇、5个村分别创国家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成功创建51所“环境友好型学校”、61个“绿色社区”和16个生态环保教育基地,9个区(市)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率先建立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形成13余万名注册志愿者,150余支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公益服务活动。
各位记者朋友,下一步,成都将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用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今年夏天,成都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峻的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全省范围内缺水少电、山火频发又遇突发地震,气候问题再次成为全民关注热点。请问张军局长,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成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就在这个夏天,我们先后经历了高温、干旱、山火、山洪、地震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相信大家也都意识到、感受到,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主动对接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能源、城市、碳汇、消费和制度能力六大体系,实现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降”目标,“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6%的碳排放增长支撑起年均7.3%的经济增长,公园城市建设案例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绿色低碳正逐步成为我们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一是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同根同源,我们聚焦化石能源燃烧这一主要排放源头,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累计完成1876台燃煤锅炉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实现燃煤锅炉全域“清零”;探索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展金堂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建成17个浅层地温能示范项目,年减少二氧化碳约8600吨;积极发展绿色氢能,启动成渝氢走廊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3座、运营氢燃料公交车和物流车370辆;强化移动源管控,较国家规定时限提前2年供应国VI(B)标准车用汽油,截至2022年8月底,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34.5万辆。通过以上措施,我市碳排放强度“十三五”期间累积降低21%,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2021年空气质量更是创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最好水平,黄龙溪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成效初显。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严格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开展两轮“散乱污”经营主体专项整治,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56户;青白江老工业基地成功转型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并作为国企改革典型案例入选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另一方面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淮州新城等6个主要承载地和龙泉汽车城等5个协同发展地,聚焦动力电池及储能、光伏、氢能、节能环保及资源循环利用、绿色建筑、绿色低碳服务六大领域,大力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行动,2021年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绿色设计产品4项、绿色工业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
三是积极创新低碳发展成都模式。打造“碳惠天府”特色品牌,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机制,推出专属绿色公益平台,已上线个低碳消费场景,参与用户数达45万,已开发“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7.5万吨,通过自主认购实施碳中和,促进减排量实现价值转换。深化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依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组建成都市出口产品低碳标准与认证联盟,鼓励出口产品开展低碳产品和碳足迹认证,并将认证财政补贴纳入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创新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启动碳监测评估、“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国家级试点;强化金融科技支撑,四川天府新区获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揭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印发《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开展首批24个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和社区试点建设。
四是持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建设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等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都江堰精华灌区和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全市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强化碳排放数据管理,积极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2021年4家控排企业顺利完成首次履约清缴,开展23家省级重点企业和150家市级重点企业年度碳排放第三方核查,实现市区两级温室气体清单和能源平衡表常态编制。拓展气候变化领域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中国环博会成都展、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等会议活动,加入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续发展协会等国际组织,推动实施C40气候行动规划成都项目、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中国—瑞士低碳城市(成都)示范项目取得良好合作成果。
五是持续营造共建共享社会氛围。倡导绿色出行和低碳消费,将每月5日设立为“绿色低碳出行日”,开展优惠乘坐公共交通活动;截止2022年上半年,全市85.3万辆共享单车日均骑行约220万人次,“蓉e行”平台累计引导超58.5万人次主动停驶私家车;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商场13家、银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63家,评选绿色餐饮示范店198家。推行公共机构绿色办公,构建现代公物舱,推广使用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和无纸化会议系统,开展“零碳”会议室认证,建立会议“碳中和”机制,年节约纸张约2.5亿张,政府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环保产品比重均超过90%。提高全民低碳环保意识,《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效施行,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99%以上;成立全国首个环保志愿服务联合会,连续四年发布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推出《低碳成都100案例》,成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公园正式开园。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突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增强城市韧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和污染防治攻坚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力争输出更多绿色低碳的成都经验。谢谢!
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近年来成都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可否请水务局详细介绍一下近年来成都市水生态环境改善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治水工作中咱们做了哪些工作呢?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不移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牢记习对锦江水生态治理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良好水生态支撑目标,坚持“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理念,着力在管水、治水、护水上加力加劲,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市控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提升至100%,较十年前增加28.9%,全面消除V类、劣V类断面。2020年锦江国控黄龙溪断面水质,近20年来首次全年达到并持续保持在III类以上。成都市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锦江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示范河湖。这十年,是成都治水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十年,我们通过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措施和创新性的探索,让成都河湖再次焕发生机和活力。
一是系统实施河湖治理,不断擦亮公园城市示范区水环境底色。这十年我们不断强化河湖空间管控,全市河湖空间面貌焕然一新。出台《成都市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成都市蓝线规划》,全面完成全市河湖划界,实施“清河、护岸、治水、保水”四项行动,治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种乱象,重拳打击非法采砂,河湖秩序显著改善。这十年我们深入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水域环境随处可见。我们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实施413条黑臭河渠综合治理、43段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全面推进重拳治水、锦江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全市河湖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这十年我们大力实施水生态修复,鱼虾成群水鸟翔集的公园城市美景加快呈现。我们坚持治水、植绿、筑景系统结合,以水生态空间保护为基础,统筹山水林田湖各类生态要素,有序实施锦江、沱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河湖水生态质量持续改善。严格取用水管理,留足河道生态基流,用好污水再生资源,充分保障河流生态用水。如今在成都的水边,青草依依,绿树成荫,鱼回来了,鸟回来了,人回来了,呈现出一片人水和谐的生动画面。
二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着力建立与超大城市相匹配的污水收集处理体系。这十年城市排水管网持续延伸,管网覆盖率不断提高。全市新改建市政排水管网12223公里,建成投运锦江截污干管,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管网空白区域。这十年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处理能效不断提升。提标改造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规模达518万吨/日,较十年前翻一番,出水水质明显提升;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3540处,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设施覆盖率达94.7%;建成污水污泥处置规模3050吨/日,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25万吨/日,污水资源化利用稳步迈进。这十年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治理,管网病害治理不断深化。全面普查绕城内排水管网7700公里,治理重大病害1300公里;全面普查绕城内8713个排水单元内部排水管网,完成治理5691个,拆除末端截污设施195处,清污分流、雨污分流,促进了排水系统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是全面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系统高效的管水治水新格局。我们全面推行河长制,系统整合“九龙治水”力量。全面构建“三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组织体系,设置市、县、镇、村四级河长6849名,河道警长239名,聘管民间河长705名,全面实现市域内每条河流均有河长的目标,牵头构建岷江、沱江流域河长制联动机制,2018年5月以来,全市各级河长累计巡河425.5万人次,发现并解决问题13.3万个,河长制责任体系与全民行动体系逐步完善。我们探索实践供排净治一体化管理,着力提升治水理水效能。运用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管理理念,推行投建管运一体化机制,建立全行业监管体系,打破多元、多级、碎片化管护格局,实现全域供水、排水、净水、治水集中统一运维和闭环管理。我们大力推进依法治水,不断夯实水务法律法规和执法监管体系。颁布《成都市三岔湖水环境保护条例》《成都市都江堰灌区保护条例》,修订《成都市城市供水管理条例》《成都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不断健全完善法规体系,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依法查处各类涉水违法案件772起,对涉水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动水生态治理保护,持续建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天府蓝网,打造幸福河湖,书写国家水网成都表达,努力为全市人民提供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近年来,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公园绿道星罗棋布、城市街巷草绿花香……我们都能亲身感受到这座城市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可否请公园城市局给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上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关注。“草树云山如锦绣”“窗含西岭千秋雪”,镌刻着成都大美天成的历史印记,寄寓着万千市民对公园城市的无限憧憬。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习提出“公园城市”理念的第五年,也是成都持续推进公园城市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第五年。在过去五年,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持续厚植绿色生态本底,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近6000公里、新增公园面积达6.5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加快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3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3%。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筑城,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现分级分类管控。整合优化后,成都市自然保护地现有2类(国家公园、自然公园)6处,总面积1503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0.5%。全面推行林长制。将园林资源纳入林长制工作统筹谋划,建立市、区(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组织体系,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均有人管,创新形成“林长制+法院”协作机制,今年上半年,四级林长累计巡林10万余次,发现并解决问题7000余个。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以保护大熊猫旗舰物种为牵引,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监测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全市记录高等植物4459种(含珙桐、红豆杉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种)、兽类129种(含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5种),熊猫基地现有圈养大熊猫237只,为全球最大人工繁育大熊猫迁地保护种群,其中15只为今年新生的熊猫宝宝,它们国庆前集体亮相后,受到海内外媒体和“猫粉”的广泛关注。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形态美城,塑造公园城市优美形态。以“五绿润城”行动、“百个公园”示范工程为牵引,呈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推进天府绿道“结链成网”。累计建成绿道总里程已接近6000公里,植入文旅体及科技设施3500余个,累计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区绿道2700余条。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贯通,建成开放绿道景点26个,完成高标准农田4.63万亩。锦江公园一级绿道全线贯通,建成开放绿道景点23处。推进全域公园“均衡布局”。编制《成都市公园建设发展规范(2021-2035)》,建成蓉漂人才公园、芙蓉岛公园等示范项目,目前“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公园项目已建成88个,全市现有各类公园已达1514个。同时,着眼美化城市生态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完成“金角银边”场景营造108个,新建顺城社区微绿地、万象城小游园等“口袋公园”13个。推进城市绿化“增量提质”。统筹实施花卉氛围营造、主题植物雕塑设置,推进城市道路、重要节点、重要片区园林景观品质整体提升。推进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桥体、屋顶、墙面、阳台立体绿化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区新增绿地2250亩,新增立体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营造鲜花氛围110余万平方米。
五年来,我们大力推进业态兴城,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入推进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分片区召开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制定印发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和任务分解表,力争在林业设施用地政策、集体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纪念林建设运营等方面取得改革成效博鱼资讯。创新开发林草碳汇项目。引导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府绿道、川西林盘、湖泊湿地等重点生态工程碳汇开发,成功开发龙泉山碳惠天府、碳中和林等项目。倡导公园城市幸福生活范式。积极响应市民亲近自然需求,发布绿道公园精品游览线条,创新开展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试点,首批划定22个阳光帐篷区供市民搭设帐篷。环城生态公园环线绿道骑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朝看日出、午赏美景、夜观星辰”成为网红打卡项目。
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宣示两年以来,成都市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刚才张军局长提到了成都市的碳排放在全国同类城市当中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反过来这句话就告诉我们,其实成都减碳面临一定挑战,因为意味着我们剩下来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了。习作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宣示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入学习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减碳,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我简要介绍六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完善“双碳”政策制度体系。市级层面成立了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出台了《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了“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及政策措施,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8大专项方案正加快编制,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系统集成的“1+1+4+8”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二是优化空间结构,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科学的空间布局是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底层基础,通过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可以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用更少的能耗支撑更多的经济社会功能。重点推进TOD项目综合开发,同时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今年上半年开工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41个,建成20个,获批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减碳还要减少大拆大建,因为水泥、钢铁、建材生产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较高,成都市持续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今年上半年开工老旧院落改造项目436个,持续打造“金角银边”,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将我市民用建筑平均节能率要求提高到72%,今年上半年节能改造既有公共建筑28.7万平方米,全市有111个楼宇获得了全球绿色建筑LEED认证。
三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破解的重要命题。在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基础上,乘势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规模增长80%,动力电池及储能增长92%,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5%。同步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排放等招引前预评估制度,提前把好项目招引关;同时实施行业精细治理,推进8个重点园区、44个工业集群VOC专项整治。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都已成为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中心城区厨余(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期)、万兴环保发电厂(三期)、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今年上半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57%。
四是持续优化交通结构,加快建设高品质绿色运输体系。成都的碳排放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其减碳主要是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市民出行格局,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目前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558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今年上半年,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米范围内公交站优化配置,让公交和地铁的换乘更加无缝高效融合。加快打造绿色货运物流体系,稳步推进公水联运、铁水联运,建成成都国际铁路港多式联运项目,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今年上半年,成都国际班列预计开行量超2500列。全面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今年上半年,新增新能源汽车7.1万辆、保有量31.1万辆,居非限购城市第1。新建充电桩超2万个(累计建成超8万个),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超3700辆。
五是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能源生产端是减碳的主战场,着力强化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全力推进骨干电网“蓉耀工程”建设,全市电网安全负荷已提升至1650万千瓦,同时为了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彭州燃气调峰电站、大邑崇州抽水蓄能电站、团结水利枢纽等重大能源项目有序推进,电化学储能应用示范和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进展顺利。着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推进15个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节约是我国基本国策,成都市持续深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推动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六是持续完善支持机制,加快提升绿色低碳要素保障能力。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挂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实施科技治气领域科技研发项目“揭榜挂帅”,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氢能研发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博鱼体育。今年上半年,7项技术工艺成功进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启动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发行全国首单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全国首批碳中和债,今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5836.2亿元,同比增长34.3%。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国家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紧抓项目和政策落地落实,推动“双碳”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也请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继续支持成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谢谢大家!
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发言人的精彩回答,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问题,可以联系采访有关职能部门,也可以与市政府新闻办联系,我们将做好联络服务工作。谢谢大家!